人的聪明三分之一是继承父母的基因,而三分之二,源于后天的阅历积累与知识的丰富;人的智商三分之二是继承父母的基因,而三分之一,则是源于知识的积累及阅历的加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什么意思。可见,人的智慧有深有浅与父母、老师的言传身教和自己后天的努力是离不开关系的。
“百年树人”出自《管子·权修第三》什么是百年树人?一颗小树苗,浇水、施肥、防虫、裁剪……看着它一天天、一年年成长,十年长成了一颗小树,但要砍它做木料,那还需要很长的时间,而且还要经得起岁月里的风吹雨打,十分不容易。因此,用这个词来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和艰辛的过程。
“博古通今”出自《晋书·石崇传》什么是博古通今?博,即广博,知道得很多;通,即通晓。意思是上到古代下到当今无所不晓,通常形容一个人才华横溢、知识渊博。
总结:人的智商所差无几,几乎相等,没有人是不学而知、不学而通的。常言道:十年磨一剑,百年栽一树。如果十年真的磨出一把削铁如泥的好剑;百年真的培养出一个博古通今的好人才,那么对于这个艰辛过程您觉得值得吗?
(好,感谢阅读!我是诗蓦1,原创回答首发头条平台,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!)
怎样理解‘十年树人,百年树木’?
我的理解是:“十年树人”是教育的“速成班”。也就是早出人才,快出人才。在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,是可以运用的。比如,我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初期,从土地革命,抗日战争,解放战争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,都是运用了“十年树人”的教育理念,培养了大批速成人才。当时提倡从战争中学习战争,干中学,学中干,从实践中学习。因为当时人才紧缺,革命形势迫切需要大批大批人才。形势根本不允许去“百年树人”了。甚至有的稍加培训就担当重任了。
当然,中国革命胜利了,胜利成果要保护,国家要建设,要发扬光大,要富裕,要强大,这就需要高端科技人才,,要用人类全部丰富的知识武装起来的高等人才,这就需要“百年树人”了。
至于“百年树木”,我认为不可取,因为这是物质财富的一种浪费。本来有七八年,最多十几年的树木,就可以运用于建没需要了,干吗要百年树木呢?甚至于相当的树木时间长了,就变成朽木了,还有利用价值吗?不过,国家物质充裕,不必早用,留存下来无妨,以备后用呗。
【解 释】 树:培植,培养。十年的时间可以培育一棵树木,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使培育一个人才.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。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。【出 处】 《管子·权修》:“一年之计,莫如树谷;十年之计,莫如树木;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。”【用 法】 复句式;作分句;含褒义,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【示 例】 西人都知道~,我们应该把培养人才这件大事抓好。【故 事】 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任齐国丞相40多年,帮助齐桓公在经济、政治、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,使齐国成为“春秋五霸”之首。他的人才观是:“一年之计,莫如树谷;十年之计,莫如树木;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。”【原 文】 一年之计,莫如树谷;十年之计,莫如树木;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。一树一获者,谷也;一树十获者,木也;一树百获者,人也。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比喻要使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。而培养一个人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,是个长久之计,并且十分不容易。
因此,这句话寓意着国家、民族、家庭只有做好人的培育,才能得以接续、繁衍、传承。古人云:江山代有后人出,一代新人换旧人。这样人类才能永续繁衍、生生不息。
树:培植,培养。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。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。
比喻:培养教育一个人才,靠学生自己努力,培养要经过老、中、少三代人的参与才能将一人培养成功,比喻培养人才过程。也比喻培养人才才是长久之计。还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。
扩展资料:
“十年树木”中的“树木”是动宾结构,是栽培树木的意思,
现代汉语中树木是木本植物的总称
一年之计,莫如树谷;十年之计,莫如树木;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。一树一获者,谷也;一树十获者,木也;一树百获者,人也。 ——出自《管子·权修 第三》
翻译:(做)一年的打算,没有什么比得上种植庄稼;(做)十年的打算,没有什么比得上栽植树木;(做)一生的打算,没有什么比得上培养选拔人才。一经培植收获一倍的,是庄稼;一经培植收获十倍的,是树木;一经培植收获百倍的(青出于蓝而胜于蓝),是人才。
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,也是取自此意,承载了长辈对晚辈的厚望与寄托。